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業務服務專區 > 農會輔導休閒農業科 > 農村再生專區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清水區楊厝社區

海風、落山風、大楊采風

楊厝社區位於清水區行政區域東北隅,距市區約8公里,東臨清泉崗空軍基地,西近鰲峰山公園,北與海風里為臨,南與吳厝里為界,面積約222.78公頃。地處大肚山臺地,地質為紅土壤,土壤因富含鐵、鋁等金屬離子,經長時間的氧化作用而形成了紅色的氧化鐵、氧化鋁。紅土壤因滲水性不佳,因此本地有句俗諺「好天硬梆梆,壞天湳湫湫」。本區因無健全水利灌溉系統,故長年為旱作區,務農需依賴老天降下雨水灌溉,因此在這片土地生存是很艱辛的,但楊厝人民並沒因此被打倒,視紅土壤是我們的寶物,在這片貧瘠旱地上,依舊孕育出美麗的產物與人文風采。

楊厝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種植甘藷、花生、蘿蔔、芝麻等產業,地方產業與居民生活空間結合成為清水區特殊文化聚落空間,在社區境內還保留民國55年興建之大楊油庫歷史文化遺址,早期土角厝以及閩南人拓墾時搭建的傳統三合院,加上蜿蜒崎嶇的巷弄皆是社區內的奇景,若能結合產業與文化空間發展,值得提倡為產業巡禮之觀光旅遊,可美譽為「清水區後花園」。

隨著農業衰微,許多田地休耕,社區部分農地已轉售成工業廠房,社區內的青壯年也多赴外地發展,昔日美麗楊厝已不復見,社區有些清寂,為了提振社區活力,將社區傳統產業與鄉村文化再活化,因此楊厝社區發展協會近年來積極參與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畫,從民國100年起參與培根課程: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與再生班,無不希望將所學習到新知、新視野觸角延伸與本社區的產業多元結合發展,期望重新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精彩的呈現昔日楊厝社區之美好鄉村風光。

楊厝社區位於大肚山橫山系統上,居民多以務農為生,故社區保留農村時期的農具與風貌,社區巷弄、鄉村小徑曲折蜿蜒,總能呈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由番婆山頂景觀平臺眺望大甲溪、國道三號及四號景色優美,獲網路票選為最佳拍攝夜景地點之一。楊厝社區境內軍方碉堡林立,搭配著大楊油庫這座歷史建築,帶著些許神秘色彩。

社區生活核心以紅土故鄉-農村景觀風貌為主軸,提升生態景觀豐富度,創造紅土故鄉幸福泉源,延續農村文化生命。社區整體發展構想,聚落環境擬以面為範疇,獨立宅院以點為基礎,創造數面多點的農村精華源,使每一點每一面都是紅土故鄉的瑰寶,造福這片土地的居民,提升生活品質,並開闢整體環境的附加價值。透過社區討論、外部資源輔導與相關課題研究與討論,形成共識,逐步活絡特有的楊厝生活紅土文化。

為了達成社區願景目標,以符社區整體發展所需,思考在空間區位做主題或功能性之劃分,並規劃相關串聯路線,以增加社區更多經濟效益產生,經社區多次共同研商討論後,提出社區未來構想如下:

(一)生活面

1.海景風情景觀道路形塑

本社區主要道路(和睦路、楊厝一街、鰲海路等)為社區重要的生活核心軸線,透過道路節點環境改善、窳陋空間整理、加強社區安全監測及管線地下化等方法加以營造,應用於導覽指標系 統中,形塑景觀軸線之氛圍。

2.改善社區閒置空間美化生活環境

目前社區內有些髒亂點被棄置廢棄物,或缺乏整理導致雜草叢生,透過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清潔及環境維護的活動,帶動社區全員動起來,一同為生活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3.維護特色老宅保存舊時風貌

楊厝社區保有昔日的三合院聚落,或是更早期的土角厝,但許多無法供人居住因而缺乏妥善的保存與管理,並成為廢棄的社區窳陋空間,透過整修、整建甚至是進一步的空間再利用,如妥善規劃成新的社區文物館,施以軟硬體設施善加經營,期能保存舊時生活樣貌,留下生活記憶,將窳陋空間重新打造成為社區新亮點。

(二)生產面

1.重塑紅土故鄉形象,提高作物經濟價值

本社區產業以農耕的一級產業為主,其中種植土質為紅土。紅土壤的淋洗作用旺盛,有機質、鹽基離子含量低,土壤中有鐵、鋁氧化物富集的現象,因此希望透過轉型,發展觀光及其他相關產品之開發,使大眾瞭解紅土之健康效益與其他效,重新轉化成為本社區最具特色之亮點。

2.帶動社區發展吸引青年回流

透過產業轉型及具特色之體驗活動,吸引遊客前來社區旅遊,帶動地方發展;並藉人才的培訓與輔導,拓展農產種植視野及農村再生建設營造知識,以使流失的社區青年回流,深耕地方,一同為社區發展而努力。

(三)生態面

重塑紅土故鄉形象,維持生態平衡,發展永續農村,目前將社區活動中心規劃為楊厝環保公園,未來希望持續擴展綠帶面積及維護生態池,針對陸域動植物和水域生物提供生存棲息空間,維持生物多樣性,作為平衡生態之緩衝區,強化社區生態系之基質與連結網絡,保全農村生態物種之多樣性。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農業發展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10-08
  • 發布日期: 2024-10-08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農會輔導休閒農業科
  • 點閱次數: 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