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描述:
銀合歡為豆科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樹高可達10公尺,葉互生,二回偶數羽狀複葉,白色小花呈頭狀花序,果實成熟為褐色莢果,一般成株3月份和8、9月份兩次開花,5、6月份和11、12月份種子成熟。植株成熟期早,結實量大,每年單株銀合歡大約產出1~2萬粒種子,且種子壽命長、耐性強,可長期儲藏在土壤中形成種子庫,植株在砍伐或受害後擁有強勢萌蘗更新能力,因此越砍生長越旺盛,具有競爭優勢,容易形成純林,排擠原生植物棲地資源及生存空間。原產於產於中美洲一帶,因繁殖力強,族群擴散快,加上具有排他性,會取代原生物種,並抑制其他植物生長,故被視為入侵種植物,現已廣泛分布熱帶與亞熱帶國家。
臺灣地區現況:
銀合歡於臺灣全島低海拔皆有分佈,另離島部分含宜蘭縣龜山島、台東縣綠島及蘭嶼、屏東縣小琉球、高雄市東沙群島亦皆有調查樣點分布,花蓮縣、台東縣及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市之分布顯著高於北部及中部縣市。
防治方式:
銀合歡具備速生性、耐惡劣環境、萌蘗更新及產生大量種子庫等特性。零星植株可持續於苗期開花前移除,若已成林,以皆伐方式防治往往事倍功半,且地表失去植被覆蓋導致土壤乾燥,使其他原生植物難以生存,反而成為銀合歡復發的溫床,最終導致大面積、活力旺盛的銀合歡林形成。《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銀合歡防治及原生樹種林下栽植技術之研究》建議防除方式採用林相變更,可行方法如下:
1. 銀合歡立枯致死:可在銀合歡樹幹鑽孔,並注射3ml嘉磷塞(glyphosate,俗稱年年春)除草劑,或以刈草、除蔓、環剝等方式導致銀合歡立枯,保留銀合歡枯死植株,避免皆伐或整地,降低陽光入射量,形成庇蔭的環境。
2. 栽植原生樹種:銀合歡立枯後應迅速於林下培育原生速生型樹種,防止銀合歡種子庫大量萌發後成林,推薦樹種為榕屬植物、黃槿、水黃皮、欖仁樹、蟲屎、血桐及構樹等原生木本植物。
3. 原生苗木天然更新及撫育:持續移除從土壤種子庫中發芽之銀合歡小苗,並定期巡視清理芒草類及藤蔓類,保留天然更新之原生種樹苗,促進復舊演替,當原生樹種成林後將取代銀合歡,防止再次入侵。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