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林佳龍今(7)日受邀出席「台研會三十週年系列論壇」,他以學運參與者及北美台研會創會長的經驗,分享台灣主體性及兩岸關係發展的觀點。他認為,台灣主體性呈現在三個層面並互相影響,包括認同、結構制度及公共政策,建構起專屬台灣的意識形態、社群意識及政治規範。他也提出「互為主體性」來建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而非宰制,也非孤立,讓台灣活出自我、超越自我。
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3月在台大公衛學院拱北講堂連續舉辦三場系列論壇,邀請林市長、文化部長鄭麗君、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台北醫學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朱雲鵬等政界與學界知名人物,針對「台灣主體性」、「台灣大戰略」、「公義的台灣」等議題發表研究結果與看法。今日第一場「台灣主體性」論壇,率先針對台灣30年來的政治、歷史、文化、族群轉變,以及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回顧與前瞻。
台研會創辦人黃煌雄表示,台研會成立30週年,一萬多個日子以來,持續在國家政治與社會議題上扮演領先且獨特的角色,包括出版「華人世界第一本國防白皮書」,首次對國民黨黨產進行田野調查,同時也改變了中央政府體制,促進總統直接民選。
尤其台研會成立之際,即與1980 年代的學運世代同行,從台研會成立第二年起,便支持以碩士生為主體,完全自主舉辦的「新生代論文研討會」(NGC),今日邀請四位講者在政界與學界都有非常令人矚目的地位與作為,尤其林市長是學運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北美洲台研會創會會長,更讓這場論壇別具意義。
林市長表示,以政治學角度而言,台灣主體性呈現在三個層面並互相影響,包括認同、結構制度及公共政策,其實台灣已跨越非常多的門檻,這30年來,在台灣意識形態的發展上,讓許多知識菁英有很多想像,同時台灣也藉由地方自治,直接民主制度化,成功型塑台灣人共同的政治規範。
公共政策方面,則透過政治關係把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與社會生活體制化,比如藉由教育、全民健保、年金、長照托育等議題,建構非常綿密的利害關係,無形中強化了共同社群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台灣主體性。
林市長也認為台灣人的文化觀或國家觀,是大河理論式的,兼容並蓄,不排斥原民文化、華夏文化,日本文化或各種其他文化。當面對中國大陸所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台灣就像是一棵樹的種子,飄落到另一個地方落葉生根,長出另一個生命,自讓己走出一個主體性。
但台灣不可能成為國際間的孤兒,因此他提出所謂「互為主體性」來建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並非宰制,也非孤立,而是不卑不亢,爭取更多中國人的接受;而這樣的論述與實踐,目標要讓台灣活出自我,超越自我,了解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到哪去,自己拋出這樣一個想法,仍需要一段時間,讓台灣人共同去探索。
鄭部長則以太陽花運動為例,談民主政治的理論、政策到目標。她認為青壯世代不需再緬懷歷史,不應以學運時代的成功自居,太陽花運動的震撼,讓此刻身為政治工作者的我們應自我反省,尤其這30年來,我們改變了多少,還有哪些努力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去改革。
此外,她也認為民進黨現在全面執政,應全面召換「參與式民主」,讓文化民主化,讓這塊土地上所創造出來的個人自由思想與在地化,能夠持續成長與茁壯。(3/7*16)*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聯絡人:台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夏先生
聯絡電話:04-22289111分機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