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勞工處今(2)日對議員劉國隆提及中市失業率高、區域發展失衡等出說明表示,中市屬年輕化城市,市民受高等教育程度比率高,故景氣影響所及大專及以上失業率亦相較較深。另外,還有中市求職的競爭大,近半數求職者為外來人口,就業機會相對被稀釋等原因,但市府仍積極招商創造就業機會,為中市之經濟發展持續努力。
勞工處表示,首先,中市屬年輕化城市,98年底平均年齡為35.92歲,加上「25-49歲」年齡組為家庭經濟主要收入者,故「30-34歲」年齡組勞參率為83.9%(全市平均58.9%),其中男性更高達93.5%,因此此年齡組受金融風暴影響較深,失業率達7.0%。市民受高等教育程度比率高,故景氣影響所及大專及以上失業率亦相較較深。中市「30-34歲」失業率雖較高,但在35歲以上之失業狀況與各縣市或五都相較都是較低的,尤其是「35-44歲」及「50-59歲」已近全台最低。
勞工處指出,第二、中市求供倍數為中彰投區最低,甚見曾為全國最低,預估為未來五都中最低,顯見求職的競爭大。依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各區就業服務中心求供倍數資料,依地區別來看,中彰投地區之求供倍數與其他地區相較未必最低,但台中市的求供倍數卻低於其他地區。
勞工處說,參照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依縣市別之求供倍數資料,中市求供倍數不僅低於各區就業服務中心所統計之平均值,且在中部四縣市最低,在經濟景氣逐漸復甦,中市求供倍數回升相對比較緩慢。而「求供倍數」指的是求才人數除以求職人數的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位求職者可獲得的工作機會,數值愈低可見求職者的競爭愈不易。
勞工處也說,對照自民間人力銀行資料庫抽出資料亦顯示,依照勞動市場區域性勞動人口比例原則,在近20萬筆的求才求職資料中,本市的求供倍數也呈現偏低的0.61,表示1位求職人僅有0.61個相對的職缺,在未來五都中亦為最低。
第三、就求職的人才供給面而言,勞工處表示,首先,勞動力向台中集中的趨勢,就業機會相對被稀釋:為了解區域間人口流動情形,進而了解勞動力供給人口基礎的增減情形,中部核心區則台中縣市各年皆為淨遷入,台中市又高於台中縣(如左方附表),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皆為淨遷出,總數相加則互有正負,可初步推斷中部核心區域人口有向台中集中之趨勢(即磁吸效應);另一方面,在國家大力投資交通建設及專業園區的政策下,產生範圍經濟及產業叢聚效果,對於以原行政區域為疆界的勞動市場產生磁吸及重組影響,而本市因交通便利且積極招商,吸引企業投資等積極作為,因此吸引中部鄰近縣市求職民眾前來本市求職,產生勞動力的流動及重組。這樣的結果自然造成前來本市求職的人口增加,而造成求職者眾,就業機會被稀釋,失業率相對偏高的原因之ㄧ。
勞工處指出,其次、中市求職者近半數為外來人口:再以通訊地分析,求職者以台中市為求職目標地區之通訊處統計,顯示中市因為是中部地區的都會區,所以求職人來自附近的各縣情形普遍,在9,685位求職人中,本地台中市的求職人數為5,361人,占全部求職人的55.35%,來自其他地區者有4,324人,占全部求職者的44.65%,其中來自台中縣即2,329人,占全部求職者的24.05%,來自彰化縣有668人,占全部求職者的6.90%,來自南投縣者有308人,全部求職者的3.18%,來自雲林縣者有159人,全部求職者的1.64%,來自苗栗縣者計123人,全部求職者的1.27%。顯示因距離的遠近及區域勞動人口的多寡,周邊地區的人有聚向中市求職的情形,中市確實承擔較大的求職壓力,此為造成本市失業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第四、勞工處表示,因中市以服務業為主,在中部地區發展遠超過其他鄰近縣市,且又有交通便利的優勢,使得求供倍數長期以來低於其他地區。也就是中市的求職人口不只是本身的失業人口,附近縣市求職民眾都前來求職,因而吸納眾多求職人口,但產業發展卻受到區位的限制無法創造足以負荷眾多求職人口的就業機會,故在求職者眾、求才機會有限的情況下,失業率相對較高。雖是如此,但市府仍積極招商創造就業機會,勞工處亦將配合整體經濟發展做後續人力供需服務,為中市之經濟發展持續努力。(6/2*6)
聯絡人:無
聯絡電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