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熱門公告 > 市政新聞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第13期市地重劃規劃8座景觀橋樑 突破傳統、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入口意象

 今日先進城市正以研發、品牌、生活風格、藝術及文化等創意優勢來拉大與開發中城市的距離,臺中市亦致力於提昇都市視覺美感,地方人文特色的經營,形塑大臺中市新風貌。臺中市政府地政局辦理第13期市地重劃工程,規劃興建8座景觀橋樑,突破傳統改採景觀結構力學設計,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入口意象,並於麻園頭溪近西川二路處設置生態景觀渠道及親水設施,讓土地開發的質感不斷向上提昇,從文化面、創意面、藝術面、設計面及工程面,全面提昇都市生活環境品質,實現「文化.經濟.國際城」的願景。

 

 地政局長曾國鈞表示,一個空間的轉變最初是綠化、其次是美化,接下來是文化,現在則是要達到文化的境界。以前的市地重劃都是基礎工程,包括:水電、道路、橋樑等做好即可,最近的市地重劃著重在生活的機能、節能減碳,未來的目標則是重劃要走向文化和藝術。

 

 曾局長說,為了實現開發的理想,從廍子區段徵收的4座橋樑開始,規劃施作成景觀橋樑,其中浪漫情人橋已經通車了,他說,橋樑不再是只有通行,而是活動的場所、文化藝術的焦點。地政局秉持著這個理念,同時要結合地方上的人文背景,接下來要辦理的第13期也設計了8座景觀橋樑,每一座橋樑的設計,除了車行以外還有很大的空間供行人通行,同時考量南屯溪、麻園頭溪及西川二路生態景觀渠道等三條軸帶,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及兼顧結構安全,跳脫「拱型」或「斜張」為主軸的橋樑造型規劃思維,充分發揮創意,表現一個嶄新的重劃區特色。

 

 曾局長舉例,一號橋「玉英橋」,就是以臺中市南屯開發先驅-曾玉英的名字來命名,他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大好人,在地方上頗有聲望,為了紀念他所以一號橋命名為「玉英橋」。二號橋是「遶境橋」,因為媽祖出巡遶境從犁頭店開始,所以設計成犁頭形狀的橋樑,4號橋「禾豐橋」則是臺中市第一座有頂蓋的橋樑。

 

 曾局長表示,展望未來,臺中市的市地重劃開發事業不是一般的土地開發事業,因為市地重劃工程不再僅偏重道路、溝渠等基礎工程的建設,除竭力保存歷史建築、文化遺址、珍貴老樹等文化資產,以保留都市紋理與記憶外,更將融入文化創意思維,強調生態景觀規劃、藝術美學或城市人文風貌之塑造,配合高品質的硬體設施靈活運用,讓土地開發的質感不斷向上提昇,從文化面、創意面、藝術面、設計面及工程面,全面提昇都市生活環境品質,實現「文化.經濟.國際城」的願景。(7/6*3)

 

第13期市地重劃8座景觀橋樑資料如下:

 

 玉音橋(一號橋)象徵「市地重劃後繁榮富庶迎賓」,曾玉音,字文璫,麻園頭人,嘉慶年間歲貢。平生樂善好施,見義勇為,舉凡修橋造路,救濟貧民,捐修公共建築等,皆率頭為行;對地方文教事務尤為關切;嘉慶2年(1797),募集3000銀圓,興建犁頭店文昌祠,祀奉文昌帝君(今文昌公廟)。曾在南屯區大量開墾耕作,種植麻致富,所以稱之此區為「麻園頭仔」,係今「麻園頭」由來,建議取名「玉音橋」以紀念之。豎琴式皇冠造型意象,企圖營造「市地重劃後繁榮富庶迎賓」的意象造型。

 

 遶境橋(二號橋)推崇「先人刻苦開墾」精神,第二號橋附近是200年來「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必經的「文化歷史古道」,為當地重要文化活動,取名「遶境橋」,與「媽祖遶境」活動相呼應。將牛犁與牛軛元素轉化成橋樑造型,展現橋樑牛犁張力與拱型之牛軛意象,並將線條修飾成更具「優美平順之線條」,以反應「先人刻苦開墾」的精神。

 

 舞蝶橋(三號橋)展現「蝶舞」,以牛軛作為元素,將其轉化成雙拱結構以象徵蝶翼造型,企圖表現彩蝶在田野上方飛舞之農村自然景象,代表農村自然生態,取名為「蝶舞橋」。構想源自於象徵農具之牛軛與割耙外觀,橋樑整體外觀以左右二側以牛軛造型組成,外觀類似蝶翼。另外,橋樑二側以弧形幾何形狀表現人行道,整體可貼切表現彩蝶在田野上方飛舞之農村自然景象,也能表現農村自然生態的概念。以線條簡潔、曲線優美、纖細吊索構成優美外觀,顯現視覺穿透及空間感。

 

 禾豐橋(四號橋)以「隧道式穿越」的意象,表達農民以農作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祈求作物年年豐收、人民生活富足,四號橋取橋名為「禾豐橋」,象徵農村人文活動。構想將車行方向以「牛軛」造型之鋼骨構件連綿串聯,再以圓形鋼管交互連結。當車行由舊市區進入本重劃區內,營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躍變後的新都市景象』感覺。另配合橋樑兩側之寬大人行平臺,並延續橋樑二側15公尺寬度之綠園道綠帶,能把活動帶進橋中,創造休憩、駐留與活動廣場,並藉此與橋樑產生互動,人與水的互動也因此而發生。

 

 人本橋(五號橋)強調「以人為本」、「豐樂富足」,為了縮小過去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建設背離的落差,逐步建立優質生活環境,秉持「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的基本精神,配合南屯溪沿岸種滿的楓樹行道樹,營造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橋名為「人本橋」。橋樑二側欄杆後側規劃以鋼結構組成之意象造型,以複層之立體規劃突顯橋樑整體之外觀。意象造型以「人字型」為規劃主軸,順著變化之反向幾何曲線,搭配精致之造型鋼構,亦有「節節高升」之層次感覺,整體企圖能表現重劃區內「以人為本」、「豐樂富足」之規劃主軸。

 

 西川橋(六號橋)呈現「回歸自然與生態」的意象概念,西川二路位於臺中市南區崇倫里,清朝時期稱此區為「半平厝」,在日治時期也承襲使用這個地名,直到臺灣光復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後才改稱西川里。本橋靠近北側取名為「西川橋」,以天鵝造型呼應生態景觀渠道「回歸自然與生態」的意象概念。

 

 崇倫橋(七號橋)象徵「飛鷗展翼」,現在的崇倫里則是在民國91年,由西川里劃分出來的新行政區。本橋靠近南側取名為「崇倫橋」,已達與當地聚落位置及名稱能適切相呼應。以象徵「飛鷗遨翔」的意象造型,期能呼應「市地重劃後如飛鷗展翼般之繁榮發展」的概念。

 

 楓林橋(八號橋)象徵「立體展翅」或「楓紅葉片意象」,種滿楓樹行道樹的南屯溪,當楓葉紅了,民眾憑欄駐足可會意古人的意境-「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取橋名為「楓林橋」。橋樑二側欄杆後側規劃象徵「立體展翅」或「楓紅葉片意象」的概念造型,期能符合南屯區「楓樹成林」的景觀特色。

聯絡人:無

聯絡電話:無

  • 市府分類: 土地建築,公共建設,宣導活動,便民服務,一般行政,政令政策,生活資訊,資訊管理
  • 發布日期: 2011-07-06
  • 點閱次數: 893
至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