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系統體檢及改善小組」由市府遴聘17位委員,其中府外委員14位,府內委員3位,涵蓋土木營建、車輛機電、法制財務及交通管理等領域公會代表、學者及公民團體成員。任期由今年1月25日起至明年1月25日止。體檢過程採分組開會、再全體總結會議的方式進行。各分組各設一位分組召集人,由各分組委員互推選出,由各分組召集人召集分組委員進行會議,檢視相關資料並提出待釐清問題,經交通局提供答詢資料後,由各分組委員再次進行討論後完成各分組報告,於體檢小組總結會議中提報。
體檢過程中,「土木營建組」共召開6次會議、「車輛機電組」召開4次會議、「法制財務組」召開1次會議、「交通管理組」召開7次會議,加上三3次全體會議,合計會議共21次。委員對於BRT規劃設計、土建水環工程及機電系統的疑慮,都陸續詢問市府交通局及捷運工程處等相關人員,並請各工程標承攬廠商與會說明,希望有效找出解決方案。
土木營建組指出,民權到五權路段由於增設BRT專用道及快慢車道分隔島,造成慢車道路寬不足,快車道路寬縮減,原來沿線商家前面可臨時停車,現在卻不能,更是高度擾民的作法。因此建議將此段變為混合車道以增加道路寬度。而臺灣大道一段與五權路口至火車站之間(即原中正路)路幅過窄,短期可考慮改道行駛,長期則應配合捷運地下化。
此外,BRT對海線地區居民來說,因為轉車接駁拉長旅行時間,效益不增反減,甚至是負的。因此,土木營建組建議藍線西延應暫緩。而雖然BRT未來仍做為「八大轉運站」之主要接駁運具之一,但仍應優先推動LRT或MRT。
車輛機電組則認為,目前BRT聯營車輛是依班表發車,位於仁愛醫院臺中分院旁的興中行控中心並沒有發揮調派車輛的功能,可說是徒具形式且簡陋不堪,包括設置地點、機電設備、資通訊設備空間、結構等,都有欠妥當,電力容量、可靠度、穩定度均不足,乍看根本不是行控中心,未來若要做為行控中心,成為BRT運轉心臟,必須再審慎評估。
此外,車輛機電組也認為,目前BRT車輛採相對優先號誌,BRT車輛時刻表應與道路交通號誌週期整合設計,且其相對優先號誌應與道路交通控制系統為整合協調控制,使BRT對橫交路口的交通衝擊降至最低。而營運人員教育訓練,包括行控中心控制員、司機員、系統與設備維護保人員、交通管理與業務人員等均應有完整、妥適之配置與教育訓練,並宜有評估訓練成效與證照的機制。
目前機電工程尚待竣工核定中,車輛機電組提醒,後續驗收程序應有完整規劃、程序及測試驗收計畫,讓BRT系統所有設備、子系統、各子系統間介面整合,有完整的測試與驗證,並且應依契約進行穩定性測試。
法制財務組則針對BRT藍線及延伸線相關法律問題、營運相關問題、分段查驗是否合規、聯營模式是否允當等部分進行檢討,並提出許多相關建議。
根據體檢小組研究的四個改善的可能方案,第一是「純BRT」,也就是維持只行駛BRT,並改良原有設計,達到應有功能。但是因為目前設備缺失太多,BRT車輛故障率高,許多更需要重新設計,改善成本及風險都太高,難以正常營運。
方案二是「 BRT+Bus+優先號誌」,改車上收費,取消驗票閘門及月台門運作,拆除欄杆供公車停靠,但維持優先號誌,開放部分高重疊路線的公車共同使用專用道,但維持優先號誌,增加班次。不過,加裝車上多卡通機可能使上下車速度稍慢,專用道上公車班次也要有所限制,公車若需觸動優先號誌也必須加裝設備。
第三種方案是「BRT+Bus」,但取消優先號誌,其餘運作方式與方案二相似。可在維持BRT形象下,又不會讓優先號誌干擾到其他車流,由於慢車道車流量減少,機車族的行車安全可獲得保障。
第四方案則是「純Bus」,運作機制大致與第三種相似,主要是考慮萬一BRT車輛因故無法行駛,可藉由單一車種營運單純,無BRT車輛故障率問題,也無優先號誌干擾其他車流。但可能失去BRT原本的意義。
市府強調,不論是採取哪一種方案,都必須經過嚴謹、專業的評估,感謝BRT體檢小組近三個月的辛勞,犧牲假日開會討論,各小組提出的建議都很寶貴,市府一定會審慎面對,為市民選擇一個最有利的方案,讓BRT的問題能逐步化解。而體檢小組歷次會議紀錄及結論,也將在明日中午後上網公開,接受民眾檢驗。(3/22*1)
聯絡人:臺中市政府交通局
聯絡電話:04-2228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