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大家對台灣社會從1930年至1950年約20年之間,歷經日本統治推行下的皇民化運動,及接著所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兩次變局,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體認,台灣研究基金會、大眾教育基金會及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台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學術研討會,除國內長年研究台灣歷史的學者出席外,也邀請包括台中市長林佳龍、台北市長柯文哲針對議題進行對話。
台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黃煌雄以「台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運動到二二八事件」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表示,1930年至1950年間台灣歷經皇民化時代與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整肅時期。
黃創辦人認為,這20年可稱為台灣的悲愴年代,他引用豐富的文學記載,呈現這段時期的台灣社會,在皇民化時期,日本對台灣實行皇國精神的徹底化,以使台灣人助日本對抗中華民國,而1945年日本受降、台灣光復之後,由於行政長官公署體制特殊、政治壟斷與接收弊端,加上民生疾苦及文化隔閡等因素,導致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
黃創辦人進一步提到,悲愴年代造成歷史斷裂導致人才斷層,也形成省籍衝突,同時,二二八後進入白色恐怖階段,全台戒嚴下政治成為禁忌,而台灣人對祖國期待的思維也逐漸改變,進一步種下「投奔社會主義祖國」與「從事台灣獨立運動」兩大走向,成為當今台灣統獨之爭的歷史根源,均為悲愴年代所產生的後遺症。
對於黃創辦人的講題,林市長表示,黃煌雄為自己的老朋友,今日議題觸及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台灣間相當重要的台灣認同發展,當時有許多文化場景都在台中,因此今日特別帶來去年剛編撰完成的《台中文學史》一書。
林市長提到,1890年代馬關條約前夕出生的台灣人,如蔣渭水等前輩,他們開創黃金十年,這段期間有許多場景發生在台中市,包括1920年代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為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啟蒙團體,也是「西來庵事件」之後,台灣人放棄武力抗爭改採文化鬥爭的模式,創會總理林獻堂是台中霧峰人,該協會首次全島大會也於台中召開,台中一中與中央書局均於此時代成立。
林市長認為,1920年日治時代的台中為民主盛地,也是全台最進步的城市,台中文化城的美名也應運而生。對於黃創辦人所提悲愴年代的後遺症,林市長肯定均涵括殖民統治的現象,但對文化侵襲一面向建議可更加深入,而他也提到綜觀這些時代事件,攸關「認同的選擇」,悲愴年代是台灣人在國家社會交鋒時,須對認同做出抉擇的時刻。
林市長認為,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時間久後逐漸產生在地認同,這個社會認同包括共同價值與解決問題的方式,均與當今所談自由、民主與人權這些價值有關,在日治皇民化時期與二二八事件兩次關鍵認同選擇間,是離開、抗議還是順從,其中存在許多糾結,也因許多主客觀因素而走向不同道路與命運。
林市長指出,台灣人一次次在反抗中持續思考「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裡」的問題,在此問題的處理上,黃先生做了詳盡的回顧,也奠定良好基礎,相信在一代一代的人們都有各自的角色,我們這代也應思考繼承上一代留下的認同與意識的影響,並進一步反思我們該做什麼事以鋪陳下一個時代,屬於我們應該奠定的基礎。(9/10*6)*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聯絡人:台中市政府新聞局林小姐
聯絡電話:04-22289111分機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