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如何陪伴青少年度過情緒的高低谷
邱惠振 諮商心理師
諮商室裡父母的呢喃:無力、無奈
「心理師,我希望你可以讓他樂觀一點,不要整天悶悶不樂的。」
「回到家裡我才講沒幾句話,他就臭臉回到自己房間,我真的不知道到底哪裡惹到他了」
「如果青春期就是會叛逆,希望可以趕快跳過這段時間。好想念他小時候可愛的樣子」
諮商室的父母們帶著青少年來時,往往訴說到這樣的無奈。情緒為什麼會是這個時期的困擾?這時期的親子溝通又該注意什麼呢?
青少年情緒不好,是因為叛逆嗎:駕馭不了的跑車
「我也不想這樣,但他上課時一直轉頭過來嘲笑我,下課時又過來推我時,我腦袋好像有一條線斷掉了,等我回過神來,我已經抓著他的領子,大家要把我拉開。」
「上了三年級,幾乎每天都在考試,回到房間都會莫名地煩悶,好想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大吼大叫,把那個感覺吼出身體外」
曾經有這樣類似的感受嗎?讓我們回想自己青少年時的感受,往往都會有無端出現無法掌握的情緒,這不是抗壓性太低,而是這個時期的生理現象。
這個時期的身體變化是造成情緒起伏的主要原因,更尤其是這時期的大腦變化。如果用跑車來比喻這個時期的孩子,前額葉就像是跑車的方向盤,而邊緣系統就像油門跟煞車。青少年期的大腦中,負責認知功能(邏輯推理、專注力、記憶力、監控力)的前額葉已經發展成熟,但是負責情緒功能的(情緒覺察、調節)的邊緣系統卻還沒發展完全。因此這時期的孩子,雖然往往具備了理性思考、反省的能力,能掌握著自己想要前往的方向。但踩了油門跟煞車都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對自己頭腦發漲、起起伏伏的情緒感到無可奈何。我們家長該如何協助此時期的孩子呢?
青少年真的有叛逆期嗎:引導「自主性」的溝通
在青少年階段,有個必要發展的能力,自主性。自主性的發展,可以影響到這階段的心理健康、人際互動,以及情緒掌控力。這時期與孩子最好的溝通原則為,「引導」、「討論」。越是強迫、命令的溝通方式,不只無效甚至會造成反效果。
近年因為腦神經照影技術的成熟,心理學家發現「碎碎念」(nagging)會造成生氣相關的腦區顯著地活化激發。同時,負責行動的腦區則被顯著的抑制。碎念不僅讓孩子不能照指示行動,更容易引發衝突。因此,如果能在此時期用引導、討論的方式溝通,增加孩子的自主性,是較好的溝通方式,以下是重要的溝通法則:
- 出選擇題,不要用是非題:
原則:透過有限的選擇,與孩子討論時,可以讓孩子擁有選擇權,讓其感覺到被尊重、看重。
選擇題:「這週末你會想去海邊走走?還是去圖書館借個書回來看?還是你有什麼其他打算呢?」
是非題:「你這週又想去找同學了對嗎?」
- 表達明確且清楚的原則與指令
原則:具體、可操作的正向指令。
清楚:「休閒時間到九點整喔,八點五十我會提醒你們,九點整就要把手機給我喔」
負向指令:「不要給我玩超過時間喔」。
不具體:「你們最好要給我知道什麼時候要停止喔」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除了生理外的其他面向,人際互動、課業壓力等等。家庭在青少年有這麼多劇烈變動的時期,更是個避風港,一個支持、關心、培養自主性的所在。但如果此時的家長使用強迫、控制的溝通回應,研究上發現,高控制的溝通,會「有效」地引發憂鬱與焦慮,進而有許多不適應的行為。因此,讓我們一起與孩子成長與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