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業服務 > 心理健康 > 心理衛生 > 衛教資源 > 衛教文章 >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身心科不可怕,可怕的是歧視 - 關心心腦健康由你我做起

身心科不可怕,可怕的是歧視 - 關心心腦健康由你我做起

蘇倍儀 臨床心理師

A先生是一名從嚴重車禍中倖存下來的腦部損傷患者,受限功能缺損在求職路上屢屢遭受阻礙,因而鬱鬱寡歡。初期家人經常鼓勵A先生要振作,不能被腦傷擊垮,但在多次溝通無效之下,家人開始認為他的情緒低落是種怠惰不積極的表現,屢屢向周圍親友抱怨,長期下來不僅家庭氣氛逐漸緊張,A先生更是足不出戶。

臨床情境中像A先生的案例並不罕見,親朋好友的關心和勸說常常無法帶來相應的改變,這讓他們感到擔憂和憤怒,同時,患者本身也面臨失去、改變、不被瞭解等多重壓力。對於這種類型的患者,究竟該如何看待與協助呢?

首先,要先知道大腦健康為心理健康的基礎。然而,我們的大腦可能因為疾病、意外事故、外力撞擊等因素,導致不同嚴重程度的腦部傷傷,而殘留多重面向的後遺症,並衍生出各種生活適應困難。其中,車禍為意外事故所致腦部傷損之主因,生還者可能如同A先生和其家人,面臨接踵而至的諸多挑戰,在倖存的那刻起人生變了調。

腦部傷損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缺損,同時也導致複雜的情緒後遺症。與非腦部損傷患者相比,腦部傷損患者罹患精神疾患或有情緒困擾的風險較大,包括:情感淡漠、暴躁、憂鬱症,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其中以憂鬱最為常見。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這些情緒問題不僅對患者的生理健康造成負向影響,也加劇患者的認知功能缺損,另外,還可能導致失能,難以返回其既有的人生軌道。腦部損傷患者的情緒問題,其背後原因十分複雜,可能和腦功能傷損有關,例如起始能力不足所致的淡漠表現、衝動控制困難所致的易怒、固著所致的負向情緒等。也可能和個人失落等感受有關,A先生在多次求職碰壁後的鬱鬱寡歡便是一種因失落衍生出的負向情緒;此外,腦部損傷後個人社會角色的變動,或是失去的社會連結,也會進一步讓患者產生複雜情緒波動。上述提及的不同原因,彼此之間還可能環環相扣交互影響,讓患者和家人在復原道路上走得更加挫折與艱辛。

關心腦部傷損後的情緒和適應問題至關重要,首先要理解腦部和損傷之間的關聯,並尋求醫師、臨床心理師等醫療專業進行神經心理功能之評估,以便了解患者功能缺損面向,擬定適合患者的個別化治療計畫,或是連結符合需求的資源。及早介入方能避免衝突和污名,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困難,提升生活品質,展開新的生活。除此之外,也應該重視腦部傷損的預防工作。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無法預測的,但藉由安全教育和預防措施,我們可以降低腦部損傷的風險。配戴合格的安全帽、遵守交通規則、從事高風險運動前做足安全準備等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保護我們的腦部以避免受傷。

綜合上述,腦部損傷的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對家人和社會造成長期的影響。透過提供專業的醫療與心理服務,我們可以幫助腦部損傷患者強化功能,重拾信心與融入社會,展現新的生命意義。讓我們守護不歧視,關心你我的心-腦健康,理解和支持腦部損傷患者走過這段復原之路。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3-11-03
  • 發布日期: 2023-11-03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 點閱次數: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