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如何幫助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因「警醒度不足」造成的難以專注
蔡岳融 臨床心理師
今天下午剛剛評估完一個專注力不集中的孩子,行政人員馬上告知我剛剛又接到兩通家長來電諮詢孩子的專注力問題,在吃飯空檔我們就聊了起來:
行政人員:「最近來電說專注力不集中的孩子都好類似,很多都是在學校被老師投訴干擾上課、不能專心,然後被老師提醒後脾氣超級火爆,頂嘴、翻桌、跑出教室樣樣來,老師明示暗示要帶去評估專注力,媽媽卻說在家裡做喜歡的事情都能專心,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老師會說是專注力的問題。」
我:「真的耶,因為專注力雖然說聽起來像是「能夠專心的能力」,但其實更像是在說一種全神投入的狀態,如果遇到像「玩遊戲」這種有趣、即時回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活動,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也可以能進入心流而專心,但像上課這種被動且非一對一的互動,孩子還是很容易感到無聊、沒意義、不有趣等等的活動,就會很分神啊!」
行政人員:「所以你的意思是上課得要有趣才行囉?」
我:「可以這麼說!雖然說大部分孩子可以自己從課程中找到意義,找到關聯,所以才不用每一堂課都這麼豐富,但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他們的警醒度不足,無法明曉克制是為了什麼、努力專心了但結果也很無感,所以有時是放棄專注的。我常建議家長在思考怎麼引發孩子專注時,需要把握一個重點就是『讓任務變得有意思』。比如活動必須要更有感受,好玩或緊張、有探索性互動性、明確而可得、有連結到後果都能讓孩子更主動的專心。」
行政人員:「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
我:「除了課程增加更多感官刺激外,我也常常邀請家長要不時跟孩子一起探索『行為的目』、『後果會如何』、『被鼓勵/被懲罰 當下感受如何』。比如思考「為什麼要坐著上課」,是不干擾老師嗎?比較舒服嗎?不會擋住別人嗎?會被老師注意到?會被罵?老師不喜歡?是規定的? ...,在思考後我會想著如何將這些孩子接收到後果變得「更有感覺」,比如孩子覺得只是為了符合規定,我會跟孩子一起去觀察符合規定的人發生了什麼事、當孩子說他有符合規定時替他掌聲歡呼或反覆提起。 其實我也很常提醒自己『要跟他討論當他努力時或他被鼓勵/懲罰時的心理感覺』。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錯誤解讀孩子的感覺,我曾覺得對孩子已經是很嚴重的懲罰才對,但孩子根本沒有感覺,甚至覺得一直被叮嚀、被笑還比無聊坐在那來有意思。」
行政人員:「就像是小A上次打翻飲料還很開心衝去拿拖把一樣!」
我:「沒錯! 『正確的引起警醒』是很重要的,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在做配合但靜態的事情是非常痛苦的,我們一定要三不五時的看到他們的努力,肯定他或提出來講一講,當他不配合時或錯誤的行為出現時,反而用溫和與小聲地提醒,等待他緩和,若動怒然後認真在跟他吵架,反而讓他把警覺利用在跟你吵架上面了。」
行政人員:「聽起來大人都還是要付出好多時間心力啊…」
我:「這是必須的啊(嘆氣),是真的很花心力! ADHD的孩子自己也常常覺得焦躁、痛苦與失敗,這一定也是家長的感覺,但其實都是可以慢慢藉由藥物、親職技巧介入、行為心理治療而慢慢進步而穩定下來的,家長要相信,孩子慢慢的在接收了家長的支持、鼓勵,再加上身體成長與建立行為習慣,他們一定會慢慢更自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