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業服務 > 心理健康 > 心理衛生 > 衛教資源 > 衛教文章 >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精神病去汙名化】-我不是中邪!可以幫助我的是醫生

【精神病去汙名化】-我不是中邪!可以幫助我的是醫生

陳俊羽 臨床心理師

一直被人跟蹤、監視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耳邊一直有人在說話卻看不見人,又是怎麼樣的感受呢?

一般人遇到上述情況肯定會感到相當害怕、煩躁甚至是憤怒的吧!如果這樣的情況每天都出現又有誰能夠承受呢?然而這很可能是思覺失調症個案每天的「日常」。

「妄想」和「幻覺」是思覺失調症個案相當常見的精神症狀,「妄想」是一種不合邏輯、非理性的想法,個案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名人、可能莫名的認為有人要對自己不利等等。「幻覺」則是一種不真實的感官知覺,個案可能會聽到有人在自己耳邊說話,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影像等等。思覺失調症個案通常會堅信這些想法和感受是真實存在,進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表現。

當一個人表現出上述症狀時,過去的傳統社會認為這個人是「中邪」、被不好的東西「煞到」等,應該要帶去廟裡收驚、拜拜,尋求民俗療法,但往往因此錯過了治療時機。近年來每年都有多起精神疾病殺人及傷人的新聞,著名的案件像是2016年的小燈泡事件、2019年的嘉義列車殺警案,還有最近2023年的新店啞鈴弒父案,每一次類似的事件發生都會讓數個家庭破碎,也讓台灣社會籠罩著對精神疾病這種不定時炸彈的恐懼,難道精神疾病真的這麼可怕嗎?

事實上無數的研究及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及早接受治療許多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及控制,現今台灣擁有完善的精神醫療照顧體系,從門診、住院甚至是到居家治療,長效針劑治療也可以大大減少藥物及就醫對生活帶來的困擾。此外還有職能復健以及心理治療可以協助精神疾病的個案回歸職場、回歸社會。除了尋求醫療協助之外,如果我們能增加對精神疾病的認知以及了解如何面對精神症狀,人人都能成為減少悲劇發生的守護者。

面對「妄想」這種不合理的念頭,我們很常會不自覺的想要去澄清、去解釋,但對於深信不疑的個案來說,這些解釋意味著自己不被信任、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試著站在個案的角度,理解這些想法對個案造成的痛苦才是最能幫助個案的方式。先以傾聽、不評價的態度理解個案的遭遇,建立良好友善的關係,再適度的以溫和的方式指出與現實的矛盾之處,引導個案覺察這些念頭是否為真。若個案仍難以動搖也不據理力爭,將焦點轉向同理個案受到妄想干擾下的負面感受。

面對「幻覺」傾聽依然是相當重要的技巧,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傾聽個案所知覺到的一切,無需和個案爭辯或否定這些感官知覺的真實性,反而可以鼓勵個案在受到幻覺干擾時能夠表達出來,讓個案遇到困擾時願意求助,並教導個案試著不去理會幻聽,可以以看電視、聽音樂、到戶外運動或與朋友聊天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到其他活動,減少幻聽所造成的負面感受。

過去許多有關精神疾病個案可怕的負面新聞都讓我們感到人心惶惶,對於精神疾病這個標籤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只要我們願意換位思考,試著了解這些疾病以及他們的感受,在他們尚未被精神症狀影響而爆發前能溫柔地給予傾聽和接納,就可以讓許多遺憾的事情不會發生。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7-28
  • 發布日期: 2024-07-28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 點閱次數: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