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校園】-如何好好使用網路,不被網路牽著鼻子走
史捷 諮商心理師
上網已成為生活的必然,而網路雖然具備生活便捷、社交互動、情緒宣洩、學習與工作等正向功能,但也容易濫用與誤用,而導致時間與金錢的浪費、身心失調、生活失衡、人際疏離等負面影響。
一、認識網路成癮:
(一)網路的性質:
上網十分容易成癮,其性質分析如下:
1.便利性:可隨時使用。
2.可負擔性:上網的金錢花費低成本。
3.匿名性:暢所欲言,無須顧忌形象,較面對面互動更快速與簡易。
4.提供歸屬感:滿足人際需求,社交更多元與無時空限制。
5.刺激感官樂趣:聲光效果強,互動性高。
6.獲得成就感:透過遊戲破關、留言按讚等即時回饋,快速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
(二)易網路成癮者的心理特質
網路成癮常是「果」,不是「因」,是用來因應生活困境的途徑。網路成癮者心理狀態分析如下:
1.低自尊:現實生活無法得到成就感與認同感。
2.孤獨感:家庭關係疏離,同儕人緣不佳。
3.渴求更強烈的刺激:聲光影音相較於讀書學習來得更吸睛與有趣。
4.缺乏社交技巧:面對面的社交互動常碰壁,無法建立深厚與信任的關係。
(三)網路成癮者特徵:
1.強迫行為:網路使用時長與頻率失控。
2.戒斷症狀:不能上網時身心難耐,痛苦萬分。
3.耐受症狀:需要更長的使用時間與更強的刺激才能滿足。
4.功能受損:對健康、家庭、人際、學業、工作造成負面影響。
(四)網路成癮的程度評估:
依據以下符合的項目數,判斷成癮程度:
輕度:2-4項;中度成癮:5-6項;重度:7-8項。
(1)大量或長時間的上網,即使非自願仍無法控制。
(2)想要停止上網但做不到。
(3)花非常多的時間取得上網機會。
(4)無法克制想上網的念頭。
(5)因上網而無法正常的參與家庭、學校或職場生活。
(6)即使已對生活和人際產生傷害,仍持續上網。
(7)即使已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仍持續上網。
(8)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
(五)網路成癮的負面影響:
1.時間管理不佳:排擠投入其他生活重要人事物的時間。
2.健康風險:飲食與睡眠異常、缺乏運動、視力退化、椎間盤突出……。
3.認知功能降低:無法專注、容易分心、健忘、無法延遲滿足、挫折忍受力低、現實人際溝通技巧不佳、虛實不分……。
4.負面風險提升:網路霸凌、網路詐騙與性剝削、網路形象過度比較、個人資訊安全疑慮……。
二、如何正向且適度的使用網路:
(一)上網的正向態度與信念:
1.網路是「工具」,而非僅是「玩具」。
2.網路使用需培養自律與自制。
3.上網能促進重要的人事物連結。
4.上網用來因應生活的實際需要,包含學習與工作。
5.上網並非只是被動的接收資訊,而是能有所產出。
(二)上網的行為需考慮的面向:
1.時長:是否排擠其他重要的人事物,是否過久。
2.頻率:避免使用次數太多,增加時間的浪費或重回專注的難度。
3.時機:何時使用會有負面影響,如:真實人際互動、接觸大自然、需專注的工作與學習、吃飯聚餐、睡前、家庭活動、交通行進間……。
4.內容:須避開色情、暴力、無正向意義或耗時過長的遊戲與社交軟體。
5.方式與設備:留意使用時的場合、姿勢與習慣。
(三)正向使用網路的策略:
1.刪除不當的APP:耗時過長、色情暴力。可將APP放在手機或電腦的首頁與桌面之外,避免看見時產生想使用的誘惑。
2.養成登出的習慣,勿將私人帳號借給他人使用,密碼與個人資訊妥善保管勿輕易外流。
3.留意網路詐騙、誘騙等手法,避免金錢損失與性剝削。
4.留意數位足跡:自身網路上的言行,將一輩子跟著你!務必謹言慎行!
5.善用幫助網路使用自律的APP:網路監管軟體:掌握自身網路使用時長與習慣;鬧鈴與番茄鐘:提醒網路已使用的時長,須停止或休息。
6.非必要別立即回應訊息,放下「已讀不回」的焦慮。
7.在重要場合,不查看訊息,讓自己專心在當下。做事需專注時,將3C產品放在無法取得之處。
參考資料:
1.書籍:過曝世代、脫癮而出不迷網
2.網站資源:衛服部心理健康司—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健康促進宣導素材—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網路成癮專區「網路使用習慣量表」、「短版手機遊戲成癮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