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受邀的演講主題是睡眠的時候,我常常會詢問現場的聽眾:「從來沒有睡不著經驗的人請舉個手」,或許是華人文化中大家不喜愛太凸顯自己而不敢舉手,也或許是睡不著的經驗如此普遍,所以現場總是沒有任何人舉起手來。
幾乎人人都有睡不好或睡不著的經驗。對正常人而言,可能只是偶爾睡不著且對生活的影響不大。但對失眠的患者而言,除了每週至少三天睡不好之外,其情緒以及做事情的效率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且失眠可以持續一個月甚至三個月以上。
長期失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時常可以在心理治療中,聽到患者非常苦惱地訴說自己很努力認真地想睡覺,所以提早一個多小時就關燈就寢了,躺了許久都無法入睡,在床上如同煎魚般地翻來覆去。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事情,反而所有的煩惱以及隔天工作可能會碰到的壓力都一一湧上心頭。看著牆壁上的時鐘,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慢慢地過去,心情越來越擔心還睡不著的話如何應付隔日的工作。閉眼數羊的數目已上百上千,仍沒有絲毫的睡意,更糟糕的是張眼一看,寢室的窗簾已隱約透進來黎明將至的曙光。經過這種痛苦萬分的洗禮之後,每天一到傍晚,患者可能就開始擔心當晚會失眠了。即便身體再疲倦,一躺在床上又精神百倍,幾秒之前的濃厚睡意竟然立刻消失地無影無蹤。這類的患者是典型的清醒系統過度活躍,導致無法好好地放鬆睡覺。
回到失眠的處理上,許多患者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親友或電視節目上介紹可以透過泡澡、喝熱牛奶、大量運動、數羊、精油、瑜珈、伸展動作、戴眼罩耳塞、聽放鬆輕柔的音樂、服用褪黑激素等各種方式來助眠,一一嘗試後卻發現幫助有限或是根本沒有效果。筆者也曾遇過失眠患者說他花費了數十萬元購買了高級床墊和枕頭,但卻沒有絲毫幫助。對別人有效的助眠妙方,對我們卻未必有效,這是因為睡不著的原因非常複雜,某些人可能是單一因素造成失眠,有些人則是兩種以上的因素共同造成他的失眠。因此即便是兩位同樣有入睡困難的患者,其失眠的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
就寢時的睡意不足 |
白天活動量過少或過多的休息時間。 睡不著時的躺床時間過長。 白天睡太多(超過1小時) 。 白天的睡眠時間太接近晚上的就寢時間(下午三點過後才午睡)。 缺乏規律運動。 |
睡眠的生理時鐘和就寢時間不一致 |
就寢和起床的時間不規律。 週末早上補眠至中午。 用餐時間等整體生活作息不規律。 缺乏照光或是在不適當的時間點照光。 |
大腦的清醒系統過度活躍 |
強烈擔心睡不著。 執著要睡滿幾小時或過度在意失眠會造成頭痛等身體不適。 心理過度亢奮,無法停止思考。 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活動,如看電視。 睡前缺乏規律的活動。 睡前從事讓自己無法放鬆的活動,如激烈運動或觀看政論節目。 安眠藥的不當使用,例如自行增加劑量後再突然停藥。 睡前使用刺激性的提神物質(咖啡、茶、提神飲料和抽菸)。 使用酒精來助眠。 臥室環境不夠舒適(太亮、太吵或床具不夠舒服)。 「睡眠情境」與「焦慮清醒」的制約。 壓力事件(換工作、人際衝突、親人往生等重大生活事件)。 |
心理疾患 |
失眠可能為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或廣泛性焦慮症等心理疾患的症狀。 |
特殊生理疾患 |
睡眠呼吸中止症、小腿不寧症(RLS)、週期性肢體抽動症(PLMD)、其它生理疾患造成的疼痛…等。 |
性格 |
容易緊張焦慮、完美主義、做事求快或強調效率。 |
對一般偶爾睡不著的民眾而言,要先告訴自己一週內1至2晚睡不好的頻率還在正常的範圍內,不要過度擔憂,避免情緒焦慮導致睡不著的問題惡化。對於失眠的患者而言,建議可先以一般睡眠衛教的內容調整睡眠和生活習慣,若失眠的問題依舊沒有改善,可考慮就診接受藥物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後者可至台灣睡眠醫學會的網站,尋找具有失眠認知行為治療認證的臨床心理師,在治療師的協助之下,先正確分析自己失眠的原因,再配合助眠技巧的練習。此「客製化」且「對症下藥」的心理治療,已被美國精神醫學會認證為失眠治療方式的首選,其效果並不遜色於藥物治療。
- 薛旭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