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業服務 > 心理健康 > 心理衛生 > 衛教資源 > 衛教文章 > 樂活社區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親子關係】-談音樂治療於親職教養的應用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這首耳熟能詳的小星星常常是父母在哄睡孩子時的搖籃曲,輕輕地吟唱幫助孩子入睡,音樂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改變情緒與關係;父母與孩子藉由音樂有著初次親密接觸與互動。在我們生活中到處充斥著聲響、音樂,以不同形式影響著、提醒著我們的生活,是那樣地貼近著我們的生活。

  許多文獻研究發現,音樂對人類有著許多正面的影響,也因著音樂的正面影響,讓音樂治療嚴然是一門有科學驗證的治療專業。音樂治療是由合格音樂治療師的帶領,使用音樂與音樂活動為媒介來協助個案發展、重建、恢復、維持生理、心理、心靈功能;音樂治療是臨床證實有效用治療方式,由合格認證的音樂治療師,創造一個健康合諧的治療關係,並帶領設計過的音樂活動來協助個案及團體的功能發展與邁向指定目標。(AMTA,1996)

  在音樂治療中,音樂很常被運用來促進兒童的發展,可以是認知發展、語言發展、動作發展、情緒表達及人際社交發展;以音樂治療的臨床發現,音樂的確能夠帶動兒童的全面性發展。在音樂治療中,因為音樂的可接受性讓治療師可以很快地與個案開啟互動、透過音樂經驗來促進個案的發展目標。接下來,就來談談在生活中,家長們可以怎麼以音樂治療的概念,運用音樂的可親近性、可及性、方便性來陪伴孩子成長,成為父母的好幫手,讓音樂成為家長教養路上的最佳助教

音樂是體適能教練

  音樂的節奏性自然地讓我們的身體跟著律動;家長們可以讓孩子跟著音樂唱跳舞動引導著姿勢平衡感、下肢肌肉的發展。另外,可透過家中有的媒材(寶特瓶、玻璃瓶、五穀豆類)自製簡單的沙鈴,鍋碗器皿等搖奏、敲奏,訓練上肢體肌肉。

唱得比說的容易

  當我們聽著音樂總會不自覺地跟著哼唱、甚至是搖曳擺動;同樣地,孩子在語言發展階段,聽著音樂會不自覺地想要跟著哼唱、模仿揣摩音韻、語句,開始有著口語表達的嘗試。同時,音樂的旋律性讓我們語調有所變化,以旋律包裝過的訊息更容易被大腦接收,更不會產生抗拒,讓孩子在聽音樂過程中有著符合其年齡的發展與學習成效。

音樂具有情緒安撫的能力

  有如家長們在孩子入睡時哼唱著搖籃曲、抑或是我們大人在情緒不佳時會透過音樂來緩解我們的不安與焦躁,音樂具有情緒安撫的功能,音樂的旋律性、調性能夠與我們內在的狀態達到情緒共鳴,獲得情緒紓解。

 

 

音樂是情緒截斷器

  音樂能夠很快速地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在面對孩子情緒爆炸的時候,運用音樂轉移其注意力,當注意力被轉移時,當下情緒也會被截斷。待孩子情緒因音樂被截斷緩和下來後,再與孩子進行溝通。

儀式音樂

  儀式音樂可以被運用在建立孩子的生活常規或是設定提醒,如:睡前的音樂時光、以某歌曲替代鬧鐘、任務完成的提醒。儀式音樂亦可以變成親子之間的冷衝突的緩衝器,當家長面對教養問題情緒爆炸時,給予自己/彼此一首歌的時間做為情緒的調節器。

  音樂是讓人感到愉悅及喜愛的,總是可以讓人很快地接受。在面對坊間多元的音樂素材中,音樂的選擇亦是許多家長的難題。若孩子年齡上處在語言發展階段,建議多使用兒歌,兒歌的旋律簡單、重複性高,孩子容易理解及仿唱。另外,鼓勵家長們可以多善用生活的自然音樂及聲響,如鳥叫聲、風聲、雨聲、車聲來代替錄製的音樂;同時鼓勵家長可以多用自唱來取代撥放,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唱得不好聽、五音不全,但別忘了!音樂只是你的助教,音樂只是一個媒介,重要的是你與孩子間的互動,自唱能夠幫助你與孩子靠近,產生連結,增加親密感。

  教養之路不容易也不輕鬆,若能在教養的路上借力使力,藉由音樂的力量,讓我們的教養之路不孤單、不費力。

 

-

文/劉雅慈 諮商心理師/社工師/音樂治療師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3-02-23
  • 發布日期: 2023-02-18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 點閱次數: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