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當你愛的人不再記得你了,那會是什麼樣子的體驗?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最新調查發現,65歲以上的長輩中,平均每13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盛行率也隨著年齡而增高。該疾病不但逐年成長,近年來在臨床上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失智症不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此更需要每個人,共同瞭解失智的起因及預防的方式,才能降低家人因失智所可能帶來的困境。
大腦神經元的原則是用進廢退,就像身體需要經過鍛鍊,才能讓肌肉更加強壯。特別是在退休族群身上,容易因生活失去重心,或因年紀較大,導致記憶力減退而開始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失智。失智與正常老化不同,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阿茲海默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智症之一。
失智與正常老化最大的差別在於,老化可透過提醒或自行回想而恢復記憶,但失智卻無法。失智有十項可觀察的早期徵兆如以下:
1、 記憶力明顯衰退,而影響到原本的日常生活。例如剛獲得的資訊也會很快忘記,或需要重複的詢問。
2、 對計畫或解決問題有困難,過去熟悉的事務,會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時間才能夠處理。
3、 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事務。
4、 對時間和空間感到混淆,無法分辨日夜或不知道自己回家的方向。
5、 對於影像和空間的關係感到困難。例如看到鏡子會以為有另一個人存在。
6、 言語或書寫表達上出現困難。例如重複說過的話、難以正確的詞彙表達。
7、 東西放在不合理的位置,且失去尋找的能力。
8、 判斷能力變差,與過往有明顯差距。例如:容易被詐騙。
9、 從社交活動中淡出,減少接觸需和人互動的場合。
10、個性會變得較為情緒化,情緒張力明顯。例如變得憂鬱、焦慮、易怒、妄想等等。
失智症(Dementia)又俗稱老年癡呆,近年來在相關團體去汙名化的努力下,雖已減少具歧視性的用語,但筆者在實務工作中,仍發現許多民眾,依然會用老年癡呆來稱呼;在望文生義下,也加深了對疾病的誤解及刻板印象,進而影響民眾就醫的意願。因此,如果您的親友出現一些類似症狀,應盡快就醫,尋求醫療的協助,做相關的檢查及評估,避免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無特效藥可治療,但在相關的研究中證實,失智是可以預防及延緩的。除了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及擴展社交活動外,增加腦部活動,更是保持腦力、預防認知衰退的最佳方式。日本東北大學川島隆太教授,在二十年前進行一系列的研究,透過磁共振造影、腦磁圖及光學造影等精密的儀器,證實了其「學習療法」能增強腦力,且對身體沒有任何侵入性和傷害。該研究也讓台北醫學大學的教授,遠赴日本取經帶回台灣,並應用於老人照護的實務中。
川島隆太教授的研究,打破大眾們常以為需要進行深入或艱難複雜的活動,才能活化大腦的錯誤迷思。反而是透過「快速簡易的學習」,更可廣泛的活化大腦功能,甚至進一步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狀況。其「學習療法」的三大訓練分別為:流利快速的出聲閱讀、國字記寫和數學計算。在進行這些學習時,大腦前額葉皮質活動會處於非常活躍的狀態,進而達到鍛鍊腦力的效用。(詳情可參考《激腦大作戰-大腦功能活化訓練》一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1258)
失智症就像歲月的小偷,不僅帶走了曾屬於彼此的美好回憶,更是在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雙方,形成難以言喻的心理負擔。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你又是如何預防這個歲月小偷,提早來敲敲門呢?
- 鍾育騰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