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標準-淺談青少年自我認同
陳鈺弦 臨床心理師
隨著網路時代的普及且人手一台手機,每個人無論在何處皆可立即發表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認為一位女星變胖而開始取笑她的身材、跟著社會新聞同仇敵愾地責罵加害者,又或是看見他人在臉書的 Po 文而高談闊論。有些人可以堅守自己的價值而不被他人影響,有些人則因為看似的離經叛道而開始感到自責或羞愧,質問自己為何不遵守一般社會期許。容易被影響的狀態在青少年身上尤為常見,因青少年正處於形塑自我價值的階段,除了父母外,更容易從身邊周遭友人、社會大眾媒體,或 KOL 影片中尋找可能的自我價值,但同時也可能因現實自我與理想狀態的差異而備感挫折,或許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以下方式調節自我的心態。
#接受自己
在將他人的思維納入自我心中前,我們應先回頭覺察自己,看看自己因為哪些想法而挑起了情緒波動,試著告訴自己,情緒沒有對錯,情緒只是在告訴我們當下的自我狀態,及哪些舊有回憶被挑起而再度湧現腦中。重視自己每一刻的想法或情緒,問問自己是否忽略了某些時刻的自己,靜靜地聆聽與覺察心裡想要告訴你的聲音。
#接受獨特
社會刻板印象或所謂的「標準」雖存在於大環境中,但不見得每個人都必須符合其標準樣貌,像是:女生做事情可以比男生來得更勇敢與果決;男生也可以很細膩地完成針線女工活。雖然社會中有對大部分人的期待或刻板樣貌,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沒有所謂的一定或絕對,只需接納自己的獨特性與不 同,不須將自己刻意的歸類到特定模樣。
#接受彈性
年幼時期的我們可能對自己有種美好的幻想與渴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則這份渴望也會隨著現實因素而有所修正。人們的每一刻都在承擔不同選擇後的模樣,也因為不同的經歷體驗,人們的標準會因而有所變化,更甚至對自己的標準也可能前後衝突產生矛盾。請接受每一刻的自己,讓自己在面對不同情境下有更多的彈性調整,不須將自己限定在一個僵化的教條而讓自己窒息,反而可讓自己有更多彈性延展創意的無限可能。
當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標準都不相同,未必有一定或絕對時,下次看到他人的不同樣貌後,切勿立即予以評價或貶低,因為在表象的背後,我們可能忽略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或當事者的喜怒哀樂,胡亂猜測或冠上標準的這一刻,我們只是將自己也不喜歡的事物強行加諸於他人身上。換句話說,我們也不需將他人的準則完全套用在自己身上來逼迫自己就範,因為你就是獨一無二的自己,自我的價值由自己定義,當感到自我懷疑時,切記回頭傾聽與覺察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