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得職場好人緣?-避免先入為主,為對方預留表達空間
羅梵文 諮商心理師
「你怎麼每次都不先打個電話跟對方確認一下?後面才再改來改去?你一定是昨天拖到最後一分鐘還在趕工,才來不及問,對吧!」資深人員阿慶看到辦公室的新人小銘再度被退回的公文,碎念了幾句。
小銘只是低著頭不作聲,默默將公文拿回位置繼續修改。阿慶見小銘沒什麼回應,便把注意力轉向了隔壁的大華:「啊妳怎麼看起來這麼累,昨天晚上約會太晚喔?」大華只是尷尬地笑了笑,淡淡地回答:「沒事,只是有點失眠沒睡好。」
直到中午休息時間,阿慶獨自走進茶水間倒水,看到小銘、大華還有幾位資深的同仁有說有笑地一起走出辦公室吃飯,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羨慕與落寞,阿慶一直感到不解,自己向來對同事都十分主動且熱心,但是同事的反應,卻經常讓他覺得自己熱臉被貼冷屁股,許多新進的同仁似乎都會很快地跟其他同仁融入成為一個小圈圈,自己明明是最資深的人,卻總是感覺自己像是辦公室的邊緣人,大家都只有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跑來詢問自己的經驗。曾有其他同事勸告阿慶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但對於具體如何調整,阿慶還是毫無頭緒……
上述案例故事中的阿慶,他的表達方式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呢?
首先,阿慶可以很敏銳地在第一時間注意到同事的狀態(小銘的公文被退、大華無精打采),這個敏感度是很值得肯定的,然而,他試圖表達關懷的方式,卻陷入了「過度主觀推論,缺乏同理」的盲點。
阿慶在面對不確定的情境時,心中都會先預設一個可能的答案,例如:假設小銘應該是沒有先打電話確認,以及可能是因為拖延才誤事;也假設了大華可能是因為約會才疲憊。然而這些都只是阿慶未經證實的心中假設,可是阿慶都會使用很武斷、篤定的方式(例:每次、一定是)來表達。
如果對方跟自己的關係並不夠熟悉親近,這樣的表達方式,有可能會讓對方因為感覺到被誤解、或被迫貼上標籤而心裡不舒服,加上小銘和大華當下的心情很可能原本就已經不太好了,小銘被退件可能也感到很挫折;大華則說不定是遇到什麼困擾讓他難以成眠,無論阿慶的猜測是否正確,都可能導致對方產生自我防衛的心態,想要為自己辯解,想要告訴對方:「我哪有『每次』……」、「我才不是因為……」想拒絕阿慶的介入。
而類似溝通模式如果陷入惡性循環,若阿慶還是堅持己見,最後對方可能會陷入「就算說了也沒有用的」無力感,變得沉默,直接拒絕溝通。而阿慶也沒有機會蒐集到更深入的資訊以便更了解事件的脈絡,也更容易讓後續的思考判斷流於表面,更無法真正提供協助。
那該怎麼做才好呢?在馬歇爾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學派理論當中,有四大重要的溝通法則,其中第一項就是學習「客觀而不評論」。因此,如果阿慶想要開始學習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第一件事就是可以先改變先入為主的習慣,採用更開放式的表達方式,只舉出客觀可被觀察的事實,但推論先放在自己的心中,為對方預留一些說話與表達的空間。
例如:阿慶可以問小銘:「我看到你的公文被退文了,怎麼了嗎?」、「你沒有先打電話詢問,你的考量是什麼呢?」、「目前比較困難的部分是什麼呢?有我可以協助的地方嗎?」、「我在想,如果事前能先透過電話確認可能會有幫助,你覺得呢?」上述這些方式採用開放式的問句,拿掉了較武斷推論的詞彙,不僅可以表達關心,也可以讓對方有機會針對事件的脈絡作更仔細地說明與澄清,同時也保留選擇權給對方,由對方來決定是否需要自己的介入協助。
至於阿慶對大華的關心,則還有另一個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阿慶所猜測的「約會」行程,其實已經有些越界到同事的私人領域了,除非阿慶跟大華的關係十分熟悉,且聊天有聊到私人生活的議題,否則貿然這樣詢問,即使是玩笑話,也可能讓對方認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比較好的關心方式是:「大華,我發現你今天氣色好像比較疲憊?怎麼了嗎?」再由對方願意揭露的深度,來決定是否要繼續往下探問。
如果對方只是客氣表達感謝關心,但沒有要細說的意思,但阿慶還是希望能持續表達關心,那麼阿慶可能可以簡單表達:「好,雖然不確定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假如妳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或單純只是想聊聊,都可以再跟我說喔!」
如果阿慶能夠嘗試調整自己先入為主的表達方式,預留對方說明的空間,不過分涉入自己的主觀意見,也尊重對方的私人界限。相信阿慶的人緣困境,或許就有機會跨出改善的第一步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