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業服務 > 心理健康 > 心理衛生 > 衛教資源 > 衛教文章 > 樂活社區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青少年】-家的溫度,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

【青少年】-家的溫度,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

陳宛妤 諮商心理師

「你不要管我,煩死了!」、「你什麼都不懂,不要在那邊一直說」、「回到家又沒人,幹嘛要回家」---這是一聲聲來自我們口中,所謂叛逆期青少年的心聲,然而在這些聲音的背後,身為大人的我們聽到了什麼?是否聽見了這個時期的他們,不僅只有叛逆、想做自己,還有那些在語言背後下的不安及掙扎;每每要與家長們談論「家庭教育」時,我總覺得家庭教育四個字,少了點溫度,家庭不就是溫養在這個家每個人的地方嗎?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透過「家」獲得力量或長出自己的力量,就像青少年們在遊戲中常說的打怪,家庭便是在遊戲中「補血」的重要存在。

家庭教育淺白來談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這是極需要考驗父母智慧的關卡,而家庭氛圍的營造,則是在這個家裏頭每個人都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家庭生活總會有變數,其中跟家庭成員彼此間最具關連的,便是親與子間的關係,就如同我們前述提到的,青少年期的叛逆是來自於這個時期的他們也在經驗人生第一階段的波動及轉變,更需要的是家長對他們的認識及理解,而這便會立基於家長過往於教養孩子上的家庭教育基礎,以及家庭整體氛圍營造是否足夠包容、友善及富有彈性,這便會影響著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去適應及調整自身的變化,最終協助孩子「成為我自己」的心理轉化歷程。

因此,談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影響的重要性,我們便來談談,在對青少年的理解下,家庭存在本身的重要性,如何對青少年的心理變化產生影響性: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

歸屬感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尋求內在自我安定的重要心理因子。在我遇到的許多曝險少年中,多數是在家庭經驗中,找不到歸屬感、有家歸不得、沒有家可歸、家庭沒有溫暖,而後無法找到家庭歸屬感的少年們,便開始往外求,試圖從同儕、人際交友圈中,尋找一個自己可以依歸的地方;然而當家庭不再是孩子的避風港時,漂泊的根始終無法落地。

成為「我自己」過程的明燈

家庭教育來自家長角色彰顯,進而回應到孩子的「需要」,而家長角色的彰顯不是試圖以權威的角色讓孩子服從,而是去了解每個階段孩子的變化,用心去聆聽孩子們真實的需求,特別是青少年期的孩子,會經驗一波他們自己的內在風暴,向外的人際需求及連結提升,也會有更多說不出口的秘密,所以很多家長在經驗孩子的這個階段,會很容易感受到身為家長的威嚴被挑戰,然而這便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多年來累積的智慧派上用場的時候,需要試圖去了解進而理解孩子們正在面臨的困境,「適時」但不過度的提醒,也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提醒雖總讓他們感到嘮叨,但其實是帶著愛及關心,關愛是需要說出口的;所以親愛的家長們,適時的提醒,成為孩子們迷航探索中的明燈吧!

不離不棄是「心的安在」

如同上述青少年在經驗這段獨屬於他們的內在風暴期,有時可能會出現一些讓家長感受挫折及受傷的言行,但家長們請相信,若是在我們用心養育下成長的孩子,即便孩子在這時期看似「叛逆」,卻仍需要家長持續的堅持給予關愛;孩子們會犯錯就因為他們只是孩子,家長氣歸氣但終究是我們的孩子,家長的不離不棄陪伴青少年,走過這段自我認同的崎嶇道路,「心安」才能走得遠走得順暢。

陪伴青少年期的孩子成長不是件容易的事,然因我們都關愛孩子,且願意為了孩子的變化,來尋求可以協助自己及孩子的方法,「家」是我們一起的

;願一樣為了孩子在努力的家長們,提供些不同思考的方向,讓我們一起創造與孩子間,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吧!隨著時光的推進間,回首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孩子,長大了!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7-11
  • 發布日期: 2024-07-1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 點閱次數: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