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活】突然失去動力了怎麼辦?-談年輕族群職業倦怠的自我接納與因應
羅梵文 諮商心理師
那不是懶惰,那是職業倦怠
「心理師,我最近常常覺得對什麼事情都沒有動力,以前我都會特別提早一點到公司,給自己更多時間規劃一整天的工作行程,但現在我都趕在最後一分鐘才打卡,坐到座位上後,也是能拖就拖,先看看新聞,再逛逛IG、FB,最後才勉強開始進行工作。以前我總是很在意主管對我的評價,只要他交辦的事情,不論再晚,我都願意留下來加班、或直接把工作帶回家完成,但是現在,雖然我仍然會把工作帶回家,但其實我最後什麼都沒有做,又原封不動地帶回公司,所以最後文件還是無法如期繳交出去,以前很信任我的主管,現在面對我臉色都很難看……我真的真的很討厭現在的自己,怎麼會變得這麼懶惰,明明知道要好好努力打拼,但是就是只想耍廢放空,什麼都不想做,就算真的讓自己休息,其實也沒辦法真的好好放鬆,因為只要我一停下來就覺得好有罪惡感。」
「你可能不是懶惰,而是職業倦怠了。」每一次在諮商室當中,我都需要花好多的時間協助類似的個案,停止用「懶惰」、「不夠積極」、「很廢」等詞語來責備自己,學習理解自己正在面臨的其實很可能是「職業倦怠」。
以前的觀念認為,職業倦怠較容易發生在較資深的工作者身上,然而,根據我的實務觀察,近年來職業倦怠的問題,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尤其是七、八年級的世代、曾經在求學時期十分認真努力的工作者、高壓力高工時的專業工作者,都可能是高危險族群。本篇主要想聚焦談談的,是工作年資尚淺的年輕人,為什麼也會這麼快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
職業倦怠,不只是與「職業」有關,也是長年的累積與世代共業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觀念,長久以來深植在許多父母的心中,讓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們,打從幼稚園就開始了一場終點站總是不斷延伸、看不到盡頭的超級馬拉松,在學校的時候,無論自己的天賦與特質為何,似乎都只有乖乖坐在教室上課,才能符合大人們的期望;放學後的人生,又總在不同的補習班、安親班與才藝班當中輪轉;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跑者,許多孩子這一路失去了掌控生活的自由,沒有足夠時間學習與自我對話,忽略了體驗生活的樂趣、也放棄了探索世界的渴望,最後甚至開始為自己想要休息的心感到罪惡。
每一個大人都告訴孩子:「雖然現在很辛苦,但再撐一下,你就自由了!」然而,一路撐到出社會後,這個「自由」卻似乎從未到來,只是綑綁自己的東西換成了不同的名目,從「名次」或「分數」,變成了「績效表現」或「薪資收入」。最終每個人真正有感能夠實際「掌握」的自由,似乎只剩手中那個5吋大小的網路世界。
求學時期總是沒有太多時間與家人、好朋友們相處玩樂,經營關係似乎永遠比不上學業考試重要,也促使孩子失去了表達情感、溝通交流與經營關係的能力;直到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早已默默把生活過成一條只能孤單前行的直線,而非活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圓。當生活被工作壓力佔據時,才意識到自己工作以外的生活早已荒蕪一片,找不到能重新滋養自己的力量。
擅長讀書考試的孩子,因為太習慣讓自己符合大人們的期待,逐漸忽略除了分數表現,其實還有其他定義自我價值的方式,於是長大之後仍持續汲汲營營想方設法滿足主管、老闆、長輩、姻親、伴侶的期待,廢寢忘食也在所不惜,只深怕自己一不小心摔碎了自己辛苦經營的「人生品牌」;而不喜歡或不擅長讀書考試的孩子,就只能被迫繼續坐在教室「勤能補拙」,或是來一場叛逆革命,另闢戰場探索自己的能耐,無論哪一種選擇,那種根深柢固,在主流價值中「無處容身」的感覺,仍深深地導致自我價值的低落感,而「學習」兩個字,也從此被標籤為最讓人感到疲憊、抗拒的期待,其效應也延伸至未來的職涯道路當中。
如果我們當時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得到一份真正的接納-「再找找有哪些你喜歡的事吧!無論你表現如何,我都支持你。」,現在的人生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職業倦怠,其實並不如字面上所言,一切只與「職場」有關,因為那一份「倦怠」很可能是源自長年的累積,也是世代的共業。過往的我們,因為心智尚未獨立成熟,為了適應成長中的壓力,發展出了許多失衡的「求生策略」,雖然讓我們可以順利長大成人,卻也讓我們沒有機會學習用更多元的方式肯定自我的價值、掌控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情緒、經營好的關係。
步入職場之後,我們也會憑著本能持續運用這種失衡的模式,來因應職場當中的工作壓力、人際關係、長官期待、客戶要求、時間管理,直到我們再也無法承受的那一天,出現職業倦怠。
真正的自我接納,是化解職業倦怠的第一步
請千萬不要再因為職業倦怠而責備自己「抗壓性低」、「懶惰」、「廢物」、「爛草莓」,更不要用年資、年齡的長短,來評價自己出現倦怠的合理性,這些自我批判對改善倦怠的情況皆毫無幫助,只是更加製造內心的矛盾衝突,促使倦怠無力的感受加劇。
請相信身體與心靈是具有智慧的,很多時候倦怠的發生,從整個人生歷程的角度來看,都再合理不過。試著真正的接納並理解自己感到倦怠的原因,才是改善倦怠的第一步。
倦怠,源自於身心的疲憊、以及內在長期的匱乏,先停下來問問自己,「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接著,了解自己是如何重複相同的模式,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向絕境?
很多時候人們嘴上抱怨的外在困擾,其實都不足以成為導致倦怠的根源,真正讓自己感到別無選擇的,往往是內心的匱乏與渴望,才讓我們既無法休息,又無力前進。真正讓我們無法休息的,可能並非是主管同事的不合理要求,而是那一份總是害怕失去認可的焦慮,或是對於追逐成就的癮頭;真正讓我們無力前進的,可能不只是眼前堆積如山的工作,而是其他長期被自己刻意忽略的嚮往,以及永無止盡的自我批判。
職業倦怠的因應策略
請原諒自己,現在暫時走不動了,跟自己說聲:「這段日子,真的辛苦了!」,允許自己休息,試著去做一些真心渴望的事情,找回生活的主控權,即便必須冒著有可能讓其他人對自己失望的風險,也請不要再讓自己對自己失望,只要確保所做的事不會為自己或他人帶來傷害就好。
如果可以,請偶爾試著放下手中5吋的自由,停止讓自己的思緒跟著網頁隨波逐流,投入更多的時間搜索內心世界。
你可以隨時將自己的心情自由書寫成文字,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只要你能培養從第三人的角度觀察自我的眼光,就會越來越不容易受負面念頭干擾綑綁。
你也可以試試,多從事一些需要運用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活動,例如:烹飪、散步、跑步、健身、園藝、彈奏樂器、手工藝、畫畫,這些活動可以引領你聚焦在「當下」,讓大腦好好休息,暫停對於過去與未來的過度思慮。
若有機會,希望你也能與一些能夠信任的親友來一場深入的促膝長談,試著卸下防衛的面具,分享彼此內心的脆弱、衝突與矛盾,並且嘗試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渴望與需要,或許這樣的談話將促使你有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建立有意義的關係,並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讓他們的愛與關心,為自己充電,支持著自己前進。
最後,跟心理師聊聊吧!讓心理師成為你的教練,陪你探索過往經驗,引導你學習接納自己,也更了解自己有哪些容易導致倦怠的求生策略,並陪你討論可能調整的辦法!